距离阅读《金阁寺》已经过去了好几年,当时我仍对三岛的毁灭美学一知半解。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形容生活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在这不断地捶打下,直到昨天下午我才些微瞥见金阁的一角。
前天夜里冷空气骤至,暴雨、大风和雷电都是初次光临这个春天。严格说来,昨天称不上风和日丽,因为阳光披着云层的蒙版,显得有些灰白,但搭配着阵阵暖风和碧绿的河水,路边绽放着我不知名的各种花卉,我贫乏的言语勾勒不出这种灰白光线下的美,只能感叹“今天天气真好”。在河边买烟的店里,看到货架上的沙棘汁,也会想到前几天勾勒的文字: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我们所以突然变得残暴,那是在这样一瞬间。即一个明媚春天的下午,在精心修剪过的草坪上茫然得眺望着从树叶缝隙筛落下来的阳光戏耍的一瞬间。
想要逃离。
当我的内心出现这四个文字时,一股难以言说的惊惶像潮水般涌来,潜藏在身体中最原始的恐惧被唤醒,让我想要无助的哭泣。为什么电影里、动画里、小说里,人们可以说着逃离就牵手一起走呢?如果人有灵魂的话,那一刻就像是灵魂拼命挣扎着要从躯壳里逃出,不断地放大自身,撞击我的脑髓。在这恍惚间我看见了朦胧的形体,蒙着一层纱,那时我还不知道这是金阁。
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什么?我的惊恐本身,当时可能比死亡本身更加可怕。人工的系统是为了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进而存在的,系统对问题进行的是熵减的过程。人本身也便是这样一个为了熵减而生的系统,但人的生活,人与人,人与事务组成的系统偏偏又如世界运行的那样,进行着不可逆的熵增过程。人类既贪婪地接受外界的熵增,我们往往称之为“学习”;但又本能恐惧着极度熵增的状态,生活变得过于复杂,事情失去了人的掌控,以至于死也无法面对。对于生活陷入极度熵增的人而言,死亡反而是最好的解脱。俗语说:“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前些日子,我和家里人接连在不同的地方发生了物理层面的摔跤,我原本没有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天夜里,我突然就想到了最近接二连三摔跤一事,我失眠到了凌晨三点。第二天,我把事情告诉了同事们,他们用“唯物主义”调侃和安慰着我,大不了去烧柱香。但我内心的恐惧依旧难以排解。我想到了我的奶奶,她近年来已经摔骨折两次,原来硬朗的身体如今只能拄着拐杖慢走,她可不能再摔了。就是这样一种未知事务,或者说“迷信”,裹挟着极大的质量,向我的生活砸来。
在这样好的天气里,我不由自主地去想,我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来,可我的幸福又取之何处呢?这样的天气我想逃离,却无法逃离;我想要自由自在,却受世俗牵累。因为这难以忍受的熵增的、连锁的现象,我心情极差。
那个朦胧的形体其实我心里早就有数了,那里有书本、咖啡和一些别的什么,还得有爱情,有每日读书写作,偶尔举办肖陶扩来输出知识和价值观的悠闲生活。
这个形体泛着金光,我意识到我永远也无法抵达。这被我称作“梦想”。
我把梦想区别于理想,梦想没有具体的形体,无法谈论细节。因为一旦谈论细节,便成为了现实。这一抹金光不是形体本身涂抹着金色,不是建设形体材料的金色,而是梦从我内心朝外照射的颜色,形体反射着梦的光芒而成为了我眼中必须美丽的金色,它必定无法抵达!这时我终于意识到了三岛由纪夫书中金阁寺的一隅。
我经常在照片和教科书上见到现实中的金阁,可父亲口中虚幻的金阁却在我的内心占据上风。父亲从未提过现实中的金阁如何光芒璀璨,可他的话总让我觉得这世上再无比金阁更美之物,且“金阁”这两个字,这音韵在我内心勾勒出的金阁是那样无与伦比。
“金阁啊!我终于来到你身边住下来了。”有时我停住拿着扫帚的手,心中喃喃自语。“不一定非现在不可,但愿有朝一日你对我显示亲切,对我坦露你的秘密。你的美,似乎差一点就能清楚地看见,可就是还看不见。但愿现实中的金阁比我心象中的金阁显出更清晰的美。还有,倘使你的美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那么请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美,为什么必须美?”
一方面,人类容易毁灭的形象反而浮现永生的幻想,而金阁坚固的美反而露出毁灭的可能性。
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第四封回信中说到:“现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因为你还不能在生活里体验到它们。一切都要亲身生活。现在你就在这些问题里‘生活’吧。或者,不大注意,渐渐会有那遥远的一天,你生活到了能解答这些问题的境地。”
我多么想学卡卜斯一般给里尔克写信,我和去往我金阁路上的朋友们闲聊,聊以慰藉。
叶修是我读三岛由纪夫的引路人,我眼中平和,爱生活,爱爬天台的他,在2020年7月4日凌晨,于南京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于是我同赖内·马利亚·里尔克开始了不断的通信,直到1908年才逐渐稀疏,因为生活把我赶入了正是诗人的温暖、和蔼而多情的关怀所为我防护的境地。
想起那句,“像我们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
对虚拟建构的形体越细节,空想蔓生,消除滤镜后真实浮现,是否执念愈深,而或空虚突袭?
然后嘞,突然想明白,还是想的太多,如果每天都摸鱼恰咖打工,浑噩无偿不得美的呵护。
@Arabesque 谢谢你真挚的回复。
我总记得杨绛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年轻人,你是否想的太多而读书太少”,并身体力行,以此作为解决我精神困难的实际方法。
头脑总是清醒,但奈何情感需要一个宣泄口,不然终日惶惶不安。
继续积累知识、情感、资本和勇气,再继续“忍耐”一会儿,方能在生活中受锤的过程里,凝结出玉石中的翡翠。